|
延安红色歌曲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来源:延安红领红色文化培训中心作者:admin发布时间:浏览量: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确立未来走向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红色歌曲记录了中国革命武装力量从弱小走向强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范围由局部扩大为全国。尽管延安大地离开了时代鏖战的潮头,但红色歌曲所蕴含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永远令后人感怀。作为延安精神的艺术载体,延安红色歌曲凭借身份认同的唤醒、民族情怀的激发与社会价值的宣扬,不仅在革命年代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牢固树立、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本色的宣传以及党心民心的凝聚,而且对新时代的文化引领与社会动员也具有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唤醒身份认同 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需要注重受众将自身与特定社会身份类别联系起来,理解与遵循身份背后的行为特征与社会规范。延安时期红色歌曲记录下的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正是推动广大军民确立人民革命参与者身份的生动体现。在红色文化的带动引领下,军民自觉参与抗战队伍,筑成了抵御炮火硝烟的血肉城墙。正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所唱:“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红色歌曲如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激励着民众自发参与抗日救亡,增强了军民团结抗战共同体意识。广大民众通过报名参军、提供物资等途径积极响应党中央全民抗战的政策,展现出军民联手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壮丽画卷。 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红色革命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保持思想先进性、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竞争力等方面依然葆有蓬勃的生命力与持久力。在民族强音的传唱与红色精神的映照下,人民群众逐步强化自身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者的身份意识与责任意识,不断将革命先辈的精神世界同自身进行关联,把红色精神的内涵注入自我概念体系,进而坚定不移地秉承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自觉投身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复兴使命。 激发民族情怀 透过延安时期的红色旋律,我们不仅能感受陕甘宁边区人民对共产党与人民军队真挚深切的爱戴与颂扬,还有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民族情怀。歌唱作为人类本能而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能够在民族危亡时刻激发起人们奋起反抗的战斗精神。为激发民族情怀,延安时期红色歌曲创作者关注革命年代民众内心的民族情感表达需要,探析民族情感的触发源,让民众体验情感共鸣的同时坚守革命理想与斗志。具体来说,延安红色歌曲一方面深刻揭示侵略者的残暴和家乡遭受的深重灾难,例如《黄水谣》一曲中唱道“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从而激发军民对于外来侵略势力的强烈愤慨,军民化仇恨与悲恸为动力,誓死保卫家园顽强抵抗侵略势力。另一方面,延安红色歌曲充分展现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力量,描绘革命取胜的光明前景。例如,《游击队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看最后的胜利日,世界的和平现曙光!”在自豪与希望等积极情绪的感染下,人民军队坚定了驱逐贼寇、恢复战后生产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社会情绪作为社会心态的驱动力,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凝聚与调控功能。特别是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积极的社会情绪作为一类潜在的社会资源,能够实现以社会情感为基础的社会凝聚与社会动员,降低基层治理的成本,提升国家社会治理的科学性与现代化水平。基于最真实、最细微的情绪体验,红色歌曲在顺应社会情感召唤需要的同时,在传唱过程中促进积极社会情绪反复加强,推动群体内成员形成更加同质化的情绪体验及相应的社会心态,从而最终实现以社会情感为基础的社会凝聚与全员参与。 宣扬社会价值 从《东方红》《军民大生产》到《南泥湾》,红色歌曲视域下的延安精神集中反映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目标定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安创新。在战争年代,面对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红色歌曲鼓舞着人们的战斗勇气,而在和平年代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延安红色歌曲的社会价值更多体现在鼓舞积极乐观、蓬勃向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民众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来,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同时,在价值取向多元、信息传播复杂的新媒体时代,红色歌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宣扬,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看清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趋势,抵制不良思想,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延安时期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歌曲熔铸了延安精神。无论是立足传唱经典、以史为鉴,还是基于关注当下、回应现实,发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和应用好记录延安精神的红色歌曲,都是宣传工作需要深入挖掘的时代课题。(作者党君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