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灯塔指引深蓝航迹 ——海军延安舰传承红色基因、争当“延安精神”传人纪实来源:延安红领红色文化培训中心作者:admin发布时间:浏览量: 航行中的延安舰(杨云翔 摄) 盛夏,祖国南海烈日炎炎,浪涛万顷,数艘钢铁战舰组成训练编队,劈波斩浪、砺剑深蓝。 近日,由延安舰与其他多艘战舰组成的“万吨大驱+中华神盾”舰艇编队,紧贴实战背景、紧扣新质战斗力生成展开多课目训练,深度检验编队指挥所作战筹划和编队协同作战能力。茫茫大洋上,延安舰重拳出击,与各舰默契协同,成功歼灭来袭的“敌”方空中目标。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红色战舰”延安舰,护卫海疆,挺进深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希望与梦想。 入列以来,延安舰党委始终坚持依托延安这座“精神富矿”,通过红色文化传承、双拥共建牵引等方式,发挥延安精神铸魂育人作用,筑牢官兵思想基础,教育引导官兵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前行航向、矢志奋斗强军,能力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使命任务延伸拓展,扬帆奋进勇闯远海大洋。 延安精神——“舰行万里不迷航”的忠诚底色 当得知自己即将到延安舰任职时,副政治委员刘峥倍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那年,刘峥作为延安舰首批舰员,在船厂内第一次踏上了这艘“万吨大驱”。从后甲板走到前甲板的数百步,刘峥却花了10来分钟才走完,一个声音不断在他脑海中回响:“驾驭这样一艘以红色圣地命名的国之重器,我们该如何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年轻的延安舰党委班子不断探寻着这道考题的答案。 为此,他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大兴学习之风,持续开展“弘扬延安精神、担当强军重任”等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延安舰上话使命、延安舰上话传承”讨论交流活动,举办“革命历史我来讲”强军故事会。延安舰上,每名干部骨干知识库里都揣着一组延安故事,每一名新舰员登舰前,都要学习红色历史、了解延安文化。 “党中央扎根延安13年,给后世后代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宝贵财富。”回望峥嵘岁月,刘峥从中汲取这奋进力量,“进入新时代的13年来,我们发扬优良传统,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只有不断引导官兵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才能让革命圣地与红色战舰的组合迸发出更加强劲的战斗力。” “我要去延安舰!”新兵连训练期间,来自延安的高澎立下壮志。短短3个月的新训,他曾多次走上讲台,给其他新兵战友讲述红色故事:“去了延安舰,我还会继续当好红色精神的讲述人。” 如愿以偿的那天,高澎感到格外亲切:从文化装饰,到“延安之声”广播,再到舰训、舰歌、舰徽,红色战舰上处处装裹着延安印记。晚点名前的“微课堂”上,高澎也不再是讲台上的主角,每名官兵都要轮流上前讲讲红色历史。“能把我和大家区分开的,似乎只剩下一口陕北口音。”高澎自我调侃道。 最让高澎惊喜的,还是阅报栏里夹着的《清凉快报》。这份延安舰的舰报,在第一次“出版”前曾历经数次更名:延安舰报、深蓝快报、强军简讯……但到最后,某部门政治委员王伟的主意,从众多份备选方案中脱颖而出。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解放日报社一起搬到延安清凉山上的窑洞里。清凉山成了多家官媒的办公点,后来又被称为‘红色新闻山’。”王伟介绍道。 像这样独具心思的设计,在延安舰上几乎随处可见。走上延安舰,一块“传承薪火,铁血智胜”的舰训铭牌格外醒目。沿着通道往里走去,一幅题为《延安颂》的油画栩栩如生。水兵餐厅里,参照窑洞造型设计的图书架树立一侧,延安剪纸几乎随处可见。 为了让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体悟延安文化,他们把通道文化划分为12个篇章,将延安素贯穿整艘战舰,甚至还融入了“梁家河村史馆微缩展馆”。战舰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设计,无不诠释着延安精神的信仰伟力。 为民爱民——“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厚实根基 2022年10月初,信号班长罗胜男接到了一次特殊任务:转接视频会议系统信号,拨通延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号码。 “以前,我们很少和外部线路连接。”为此,罗胜男和他的骨干们来回尝试了近10次才拨通了视频电话。这般尝试,是在为10天后的盛会做准备—— 那年10月16日,正在训练的延安舰官兵军容严整,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不同以往的是,延安市八一敬老院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军也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和官兵们共同收看盛会。 “青年强则国家强。希望你们传承好延安精神,守卫好祖国领海。”“党和国家把重任交给你们,希望你们不辱使命、笃定前行。”…… 会后,双方还趁热打铁组织了“线上云讨论”,多名老红军与延安舰官兵隔空对话。某部门政治委员徐仁艳心生感慨,面向革命先辈们许下诺言:“作为‘延安传人’,我们将以延安精神为红色灯塔,练硬本领、练强技能,乘风破浪、驰骋大洋。” 黄土高坡与蓝色国土的时空距离,从此更近了一分。往后,视频会议系统的通讯录中,来自延安的电话也从“陌生号段”变成了“置顶号码”。 “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党的二十大报告上,延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付艳雨将这短短几字圈了重点。在他看来,延安是双拥运动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顽强的革命精神:“我们将持续发扬好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打造体现时代特征、富有特色的‘城舰共建’品牌,谱写新时代双拥工作新篇章。” 去年“六一”前夕,两名延安籍战士高澎和刘博结伴返乡,来到延安舰对口援建的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防教育课。 “这是我们第一次实战化训练的画面,炮弹呼啸而出,瞬间就将靶标击沉。”刘博拿着舰模、对着幻灯片,一五一十地介绍着延安舰的点点滴滴。台下,孩子们瞪大双眼、听得入神,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此刻悄然埋下。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前身是马文瑞红军小学。延安舰入列之后,这艘红色战舰成为了红色课堂上的又一位明星。每逢海军成立纪念日,“红领巾”们都会用画笔画下延安舰,给延安舰官兵们写信、寄贺卡。 救济家庭特殊困难教师、捐发英模画像展板和舰艇模型、互授“荣誉市民”“荣誉舰员”、开展“点亮信仰灯火”集体理论学习……延安舰与延安市之间,像这样的互动还有很多。一城一舰,为着同样的理想愈走愈近。 艰苦奋斗——“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制胜密码 新战舰,一切都必须从“新”出发。 前些年,延安舰刚刚入列服役,全舰官兵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赶考路上紧赶慢赶,在短时间内通过了全训考核,成为人民海军的又一利刃。 “通过考核仅仅是个开始,崭新的考验在远海大洋上,在狂风巨浪中,在未来的新型战场上。”延安舰副舰长王亮说。 王亮的办公桌上,放置着一张写满注记的时间表:×年×月,完成某项能力生成;×年×月,检验某型武器实际使用情况。单从表格的时间跨度来看,延安舰还有不少的路要闯,任务量、工作量可想而知。 “有经验可以借鉴吗?”看着一个个略显陌生的专业名词,笔者不禁发问。王亮只是微微一笑,手指向了通道里挂着的一副大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考核那年,恰逢新冠疫情期间,外派跟训难、外请专家难,但战斗力生成不容迟缓。为此,延安舰官兵不等不靠,学习“南泥湾精神”,按初、中、高级建立培训任务清单,自主提出“带着问题学、周期反复考、走上讲台讲”的学考讲三步法,推行答辩式考核,严把培训效果和质量,全面夯实官兵专业基础。 这两年,他们又结合自身使命任务,给自己赋能加压,大胆设想未来海战场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战况,创新训法、磨炼斗法、检验战法,不断充实“武器库”“战法集”。 从“新”出发,曾让个别舰员有些“露怯”。为此,他们广泛开展“延安精神学什么,艰苦奋斗做什么,制胜深蓝靠什么”等自我启发式讨论活动,持续凝聚只争朝夕的广泛共识。在“延安之声”广播中,他们还增设了党史故事版块,穿插播放《东方红》《保卫黄河》等发源于延安的革命歌曲,不断给官兵提士气、注能量。 “比起单打独斗,编组作战能够迸发出更加强大的能量。”提起实战化训练,年轻的女干部霍传凤深刻地感受着“攥指成拳”带来的深刻变化。 去年,延安舰随编队执行实战化演训任务。对抗演练中,面对强大的“敌”方编队,在红方指挥所的统一指挥下,延安舰灵活变化作战样式,与友方舰船密切配合,出色完成区域防空、反潜等任务。 前不久,延安舰担任编队指挥舰,合理配置作战编组,指挥编队完成对海突击、对潜作战等实战化科目训练,在“背靠背”演练中多番战胜“敌”方编队,有效检验多项战法训法运用成效。 “检验任务早完成一天,我们就能更早地融入联合作战体系。”看着一项项被提上日程的崭新任务、一个个从“0”到“1”的崭新突破,霍传凤心潮澎湃,“唯有不懈奋斗,才能对得起家乡人民的殷切期待,对得起祖国交付的如山使命。”(通讯员 杨 捷 王 健) |